可見分光光度計是實驗室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分析儀器,廣泛應用于教學研究、環境監測、食品檢驗、藥品分析、工業生產控制等多個領域。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質對單色光的吸收特性,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。正確、規范地操作儀器是獲得可信數據的基礎。本文將圍繞儀器的操作流程,闡述如何保障測試的質量精度,滿足不同行業的應用需求。
一、 操作前的準備工作:
任何精密的測量都始于充分的準備。在開機前,以下幾個步驟至關重要:
環境確認: 確保儀器放置在穩固、無振動的工作臺上,避免陽光直射和強氣流。環境溫度與濕度應符合儀器工作要求,這是保證光學系統穩定,減少基線漂移和噪聲的前提。
電源檢查: 連接符合規格的電源,確保接地良好,以防止靜電干擾和電子元件損壞。
樣品制備與比色皿選擇:
空白溶液與待測樣品: 必須使用相同的溶劑或背景溶液來配制空白(參比)和待測樣品,以消除溶劑和比色皿本身對光的吸收影響。
比色皿配對: 對于精度要求高的定量測試,建議使用經過配對的比色皿。B1150C寬大的樣品室可容納5-100mm多種光程的比色皿,以適應不同濃度樣品的測試需求,擴展了儀器的測試范圍。使用時,需保持比色皿透光面的清潔,嚴禁用手直接觸碰。
二、 開機與儀器初始化:
開機預熱: 打開儀器電源。光源(如鎢燈)和檢測器(如硅光電二極管)需要一段時間達到穩定狀態。通常預熱時間為15-30分鐘。B1150C具備自動暗電流校正和空白校正功能,但充分的預熱是這些功能有效運行的基礎,能顯著提升光度準確度和重復性。
參數設置: 根據實驗方案,通過儀器鍵盤設置所需的測量參數。
設定波長: 利用數字按鍵輸入特定波長,B1150C支持320~1100nm的波長范圍,并具備±0.5nm的波長準確度,能夠滿足從紫外邊緣到近紅外區多數化合物的測定需求。其自動波長校準和設定功能,減少了人為操作誤差。
選擇測量模式: 常見的模式包括透光率(T%)、吸光度(Abs)和濃度(Conc)。對于定量分析,需選擇濃度模式并建立標準曲線。
三、 校準與測量:
校準是保證數據質量精度的核心,其目的是建立測量的基準線。
空白校正(100%T / 0Abs點): 將盛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放入樣品室,并關閉樣品室蓋。按下“自動調零"或“空白"鍵,儀器將自動以此為準,將透光率校正為100%,吸光度校正為0.000。這一步有效地扣除了溶劑和比色皿的背景吸收,是后續所有測量的參照點。
樣品測量: 取出空白比色皿,放入盛有待測樣品的比色皿(注意方向一致性)。關閉樣品室蓋后,儀器會直接顯示該樣品在設定波長下的吸光度或透光率值。
四、 定量分析(標準曲線法):
對于濃度測定,標準曲線法是遵循國家標準的常用方法,具有較好的準確度。
配制標準系列: 準確配制一組已知不同濃度的標準品溶液。
建立曲線: 在儀器的定量測定功能中,依次測量各標準品的吸光度。儀器(如B1150C)會自動記錄數據并繪制吸光度-濃度標準曲線,并可直觀顯示曲線圖譜。系統通常支持線性或非線性擬合。
未知樣品測定: 在建立好的標準曲線下,直接測量未知樣品的吸光度,儀器即可自動計算并顯示出其濃度值。如得利特B1150C的數據斷電保持功能,使得建立的標準曲線和測試數據可以長期保存,方便后續調用,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五、日常維護與注意事項
規范的操作也包含對儀器的妥善維護。
樣品處理: 防止樣品溶液濺出,腐蝕樣品室。揮發性或腐蝕性強的樣品應快速測量并及時清理。
光源壽命: 盡管采用長壽命設計,但減少不必要的開關機頻率有助于延長鎢燈的使用時間。
清潔與存放: 定期清潔樣品室和比色皿。儀器不使用時,應覆蓋防塵布。
總結:
規范操作可見分光光度計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,從環境準備、開機預熱、空白校正到樣品測量和數據處理,每一步都直接影響最終結果的質量精度。選擇一臺光學結構穩定(如單光束光路與全息光柵)、性能可靠(如低雜散光、高光度準確度)、功能全面(支持光度、定量、掃描等多種模式)的儀器,是滿足教學、科研、工業、環保等多行業應用需求,確保檢測方法科學、數據可比對、可追溯,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對儀器性能要求的堅實基礎。通過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并配合性能穩定的儀器,操作者能夠高效、準確地完成各類分析任務。
推薦新聞
Recommendation